关于描写古代名医的词句(文案素材)

关于描写古代名医的词句(文案素材)

描写古代名医的词句,词句,名医,描写,古代

1.形容古代医学家的词语

杏林之家

“杏林”,是中医界的代称。医家每每以“杏林中人”自居。然而“杏林”一词典出汉末三国闽籍道医董奉。 “杏林之家”即指一家人都是医术高超的医生。

【典故出处】

董奉,字君异,福建侯官(今福州)人,与当时的张仲景、华佗齐名号称“建安三神医”。 在诸多有关董奉传奇般的事迹中,最有影响的乃是他在庐山行医济世的故事。据《神仙传》卷十记载:“君异居山间,为人治病,不取钱物,使人重病愈者,使栽杏五株,轻者一株,如此十年,计得十万余株,郁然成林……”董奉曾长期隐居在江西庐山南麓,热忱为山民诊病疗疾。他在行医时从不索取酬金,每当治好一个重病患者时,就让病家在山坡上栽五颗杏树;看好一个轻病,只须栽一颗杏树。所以四乡闻讯前来求治的病人云集,而董奉均以栽杏作为医酬。几年之后,庐山一带的杏林多达十万株之多。杏子成熟后,董奉又将杏子变卖成粮食用来贩济庐山贫苦百姓和南来北往的饥民,一年之中救助的百姓多达二万余人。后来还说有老虎镇守杏林,以防不肖之徒偷杏子,想吃杏者只能以米谷换取,而董奉则把换来的谷米来救济贫民,故又有”虎守杏林”之说。正是由于董奉行医济世的高尚品德,赢得了百姓的普遍敬仰。庐山一带的百姓在董奉羽化后,便在杏林中设坛祭祀这位仁慈的道医。后来人们又在董奉隐居处修建了杏坛、真人坛、报仙坛,以纪念董奉。如此一来,杏林一词便渐渐成为医家的专用名词,人们喜用“杏林春暖”、“誉满杏林”这类的话语来赞美象童奉一样具有高尚医风的苍生大医。

悬壶济世:

悬壶济世为古代颂誉医者救人于病痛之说。

《后汉书·方术列传·费长房传》记曰:

“费长房者,汝南(今河南上蔡西南)人,曾为市掾。市中有老翁卖药,悬一壶于肆头,及市罢,辄跳入壶中,市人莫之见,惟长房子楼上睹之,异焉。因往再拜,奉酒脯。翁知长房之意其神也,谓之曰:子明日可更来,长房旦日复诣翁,翁乃与俱入壶中。惟见玉堂严丽,旨酒甘肴盈衍其中,其饮毕而出。翁约不听与人言之,复乃就耧上侯长房曰:我神仙之人,以过见责,今事毕当去,子宁能相随乎?楼下有少酒,与卿为别……长房遂欲求道,随从入深山,翁抚之曰:子可教也,遂可医疗众疾”。

传说世有壶翁(约公元2世纪),不知其姓名,一称壶公。“一说壶公谢元,历阳人,卖药于市。不二价,治病皆愈。语人曰:服此药必吐某物,某日当愈,事无不效。日收钱数万,施市内贫乏饥冻者。”以此观之,壶翁乃身怀医技、乐善好施之隐士医者。因其诊病货药处常悬一壶为医帜,所以人称壶翁,民间传说多有其神话故事。壶翁曾传医术于费长房。记载虽语涉传奇,但若揭其神诞外衣,不难知壶公、费长房乃东汉时名医。壶公的事迹传之甚广,历代医家行医开业,几乎无不以,“悬壶之喜”等为贺,或于诊室悬葫芦为医之标志,今仍有不少药店、制药厂等沿以为用。

老酒以为,“壶”疑由“葫”、“瓠”因同音通假而来。后世药房有以葫芦为幌子者,药厂亦有以葫芦为商标图案者,又有“不知葫芦里卖的什么药”一说。

医者仁心,以医技普济众生,世人称之,便有悬壶济世之说。其典概源于此。

译《后汉书·方术列传》上记载着一个奇异的传说:东汉时有个叫费长房的人。一日,他在酒楼喝酒解闷,偶见街上有一卖药的老翁,悬挂着一个药葫芦兜售丸散膏丹。卖了一阵,街上行人渐渐散去,老翁就悄悄钻入了葫芦之中。

费长房看得真切,断定这位老翁绝非等闲之辈。他买了酒肉,恭恭敬敬地拜见老翁。老翁知他来意,领他一同钻入葫芦中。他睁眼一看,只见朱栏画栋,富丽堂皇,奇花异草,宛若仙山琼阁,别有洞天。后来,费长房随老翁十余日学得方术,临行前老翁送他一根竹杖,骑上如飞。

返回故里时家人都以为他死了,原来已过了十余年。从此,费长房能医百病,驱瘟疫,令人起死回生。

这仅是一则神话传说,但却为行医者罩上一层“神秘外衣”。后来,民间的郎中为了纪念这个传奇式的医师,就在药铺门口挂一个药葫芦作为行医的标志。如今,虽然中医大夫“悬壶”已很少见到,但“悬壶”这一说法保留了下来。

参考资料:

2.赞美古代名中医的诗句80

静夜思 [宋]·辛弃疾云母屏开,珍珠帘闭,防风吹散沉香。

离情抑郁,金缕织流黄。柏影桂枝相映,从容起、弄水银塘。

连翘首,掠过半夏,凉透薄荷裳。一钩藤上月,寻常山夜,梦宿沙场。

早已轻粉黛,独活空房。欲续断弦未得,乌头白、最苦参商。

当归也,茱萸熟地,菊老伴花黄。南宋诗人辛弃疾以云母、珍珠、防风、沉香、郁金、黄柏、桂枝、苁蓉、水银、连翘、半夏、薄荷、勾藤、常山、轻粉、粉黛、独活、续断、乌头、苦参、当归、茱萸、熟地、菊花等24味中药名搭配在一起写了这首词。

这首词,把一个深闺中的妇女,在战乱年代的夜阑更深之时,独守空房,思念远离家乡,征战在沙场的丈夫那种悲切凄凉的心情,抒发得淋漓致尽,情真意切,催人泪下。北宋进士洪皓在高宗建炎三年奉命赴金,被金人扣留十余年。

在此期间,他坚贞不屈,以诗明志,留下了众多的爱国诗篇。《集药名次韵》就是其中之一,很有代表性。

诗云:独活他乡已九秋,肠肝续断刚留;遥知母老相思子,没药医治尽白头。十分巧妙地将五位中药“独活、续断、知母、相思子、白头”嵌入诗中,表达了自己深沉执着的爱国怀乡思母之情,感人肺腑。

中药名入家书,情真意切母亲高堂:来信郎读(狼毒),今书白纸(芷)。知母酸辛,独活空房;夜卧荆芥,日饮豆根。

闻之血竭,似剑穿胸(川芎)!儿穿山甲,披满天星;苦战生地,绵马贯众。思母续断,难为苦参!云母自重,轻粉厚衣;冬当防风,夏避蜈蚣;春食山药,秋尝桂肉。

常山崎岖,行防滑石,万事细心(辛),不急性子。夏尽蝉蜕,示儿当归。

天高地黄,儿当回乡(茴香)!叩母千年健安!不孝儿敬上(每句含一药名,共含29 味中药名)中药入诗,朗朗上口“药名诗”起于何时,众说纷纭。清赵翼说:“药名入诗,三百篇中多有之”。

几千年来,一些文人学士与中草药结下了不解之缘。他们借用药名中的字义或谐音,来表达某种特定的含意,让枯燥的草药名给人以闲情逸致与美的享受。

“麦死春不雨,禾损秋早霜。岁晏无口食,田中采地黄。

采之将何用?持以易糇粮。凌晨荷锄去,薄暮不盈筐。

携来朱门家,卖与白面郎。与君啖肥马,可使照地光。

愿易马残粟,救此苦饥肠。”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咏药诗《采地黄者》。

白居易的诗涉及咏药者多达百首,《采地黄者》是其中之一。作者通过采地黄这一具体过程,把采挖者那种艰辛和痛苦的生活情景,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,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。

宋徽宗时户部员外郎孔平仲,字义甫,进士出身,史载其“长史学,工文词,著续世说,绎解稗诗”。在《宋诗记事》中载其写的两首《药名体》诗:鄙性常山野,尤甘草舍中。

钩帘阴卷柏,障壁坐防风。客土依云实,流泉架木通。

行当归云矣,已逼白头翁。 其二云:此地龙舒国,池黄兽血余。

木香多野桔,石乳最宜鱼。古瓦松杉冷,旱天麻麦疏。

题诗非杜若,笺腻粉难书。诗中共嵌入常山、甘草、卷柏、防风、云实、木通、当归、白头翁、地龙、血余、木香、乳石(石乳)、瓦松、天麻、杜若等16种药名。

诗人巧妙地运用这些药名,从微观到宏观,勾画了一幅山村野夫居住茅屋、眼望飞云、耳听泉声、安乐自得的闲逸神情。在这“龙舒国”里,松杉参天、野橘遍地、石乳溶洞、麻麦阡陌,好象世外桃源一样,别赋新意,颇有感染力。

药名诗写得最多的,大概当数北宋的陈亚,宋代扬州的陈亚,是著名的文士,又是一位作嵌药名诗的能手,他的嵌药名诗很多,“风雨前湖近,轩窗半夏凉”(嵌入前胡、半夏二种药)就是较好的诗中名句。他的咏牛诗“地名京界足亲知,托借寻常无歇时。

但看车前牛颈上,十家皮没五家皮。”中就嵌入了荆芥(谐音)、无蝎(谐音)、车前、五加皮(谐音)四味药。

全诗又紧扣咏牛主题,可谓匠心独运。1、四季春春风和煦满常山,芍药天麻及牡丹;远志去寻使君子,当归何必问泽兰。

夏端阳半夏五月天,菖蒲制酒乐半年;庭前娇女红娘子,笑与槟榔同采莲。秋秋菊开花遍地黄,一日雨露一回香;牧童去取国公酒,醉到天南星大光。

冬冬来无处可防风,白芷糊窗一层层;待到雪消阳起时,门外户悬白头翁。2、怀旧事喝马蓝关路,王孙欲断肠。

风扬桃蕊嫩,露郁李花香。志远情难弃,心高意已伤。

春长山月寂,莫若早回乡。诗中嵌马兰、王孙、羊桃、郁李、志远、薏芑、常山、茴香八味中药3、古出塞天雄志远忆当年,赤箭长刀镇远巅。

剑戟如柴胡虏惧,兵声似水银光延。休云母念多幽咽,莫感当归写泪笺。

此夜防风多野火,王孙意气守关边。诗中嵌天雄、志远、赤箭、柴胡、水银、云母、当归、防风、王孙九味中药4、燕归梁·药名遥侣白纸无情对影单,半夏鹊声欢。

思君当归理金簪。忍独活,梦西番。

王孙宝刃,天雄汗血,防风夜披毡。赤箭射缺玉门关。

铁衣冷,思东川。词中嵌白芷、半夏、当归、独活、王孙、天雄、防风、赤箭、铁衣九味中药楹联巧用药,巧思妙解自古以来一些文人墨客和医家给人们留下许多“药名对联”的故事,读来别有一番情趣,令人拍手叫绝。

现特辑部分,以飨读者。有一中药店贴联:“慈姑穿山采红花,走遍生地熟地,苏子过江寻紫草,翻。

3.介绍一下古代的名医

针灸之祖——黄帝 黄帝是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领袖。现存《内经》即系托名黄帝与歧伯、雷公等讨论医学的著作。此书治疗方法多用针刺,故对针刺的记载和论述亦特别详细,对俞穴和刺阖、刺禁等记录较详。

脉学介导者——扁鹊 姓秦,名越人,战国渤海郡郑(今河北任丘)人。 太子尸厥已死,而治之复生;齐桓公未病,而知其后五日不起,名闻三下。《史记·战国策》载有他的传记病案,并推崇为脉学的倡导者。

外科之祖——华佗 又名敷,字无化,后汉末沛国(今安徽亳州)人。精内、外、妇、儿、针灸各科,对外科尤为擅长。对“肠胃积聚”等病,饮麻沸散,须臾便如醉肠洗涤,缝腹摩膏,施行腹部手术。

医圣——张仲景 名机,汉末向阳郡(今河南南阳人)人。相传曾任长沙太守,当时伤寒流行,病死者很多。他的著作《伤寒杂病论》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,对祖国医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。

预防医学的介导者——葛洪 字稚川,自号抱朴子,晋朝丹阳句容(今属江苏人)。著有《时后方》,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、恙虫病症侯及诊治。“天行发斑疮”是全世界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。

药王——孙思邈 唐朝京兆华原(今陕西辉县)人,医德高尚,医术精湛。因治愈唐太宗唐太后头痛病,宫廷要留他做御医,他扯谎采“长生不老药”献皇上,偷跑了。监视人谎报采药时摔死,太宗封孙思邈为药王。

儿科之祖——钱乙 字仲阳,北宋郓州(今山东东平)人。著《小儿药证直诀》共三卷。以脏腑病理学说立论,根据其虚实寒热而立法处方,比较系统地作出了辩证证治的范例。

法医之祖——宋慈 宋朝福建人。1247年总结宋代前法医方面的经验及他本人四任法官的心得,写成《洗冤集录》,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文著。

药圣——李时珍 字东壁,号频湖,明朝蕲州(今湖北蕲春)人。长期上山采药,深入民间,参考历代医书800余种,经27年的艰苦,著成《本草纲目》,所载药物共1758种,被译为日、法、德、俄等国文字。

《医宗金鉴》总修官——吴谦 字文吉,清朝安徽歙县人。乾隆时为太医院院判。《医宗金鉴》是清代御制钦定的一部综合性医书,全书90卷;它是我国综合性中医医书最完善又最简要的一种。

4.名医名言中国古代现代名医有关医药方面的名言

夫业医者,当先明脏腑……治病不明脏腑,何异于盲子夜行! ——清王清任《医林改错》 缓则治其本,急则治其标。

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,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。 ——岳美中 风为百病之长。

痛则不通,通则不痛。 夫病有宜补,以泻之之道补之;病有宜泻,以补之之道泻之。

——程杏轩《医述;药略》 必先岁时,勿伐天和。气聚则塞,气散则通。

是痛之休作由气聚散也,故治疝必先治气。 ——金匮翼 善言天者,必有验于人;善言古者,必有合与今;善言人者,必有厌与己。

久立伤骨,久坐伤血,久视伤神,久行伤筋,久卧伤气。 人受天地之气生,天之阳气为气,地之阴气为血,故气常有余,血常不足。

——朱丹溪〈格致余论〉 见痰休治痰,见血休治血,见汗不发汗,有热莫攻热;喘气毋耗气,精遗勿涩泄,明得个中趣,方是医中杰。 ——〔明〕李中梓《医宗必读;肾为先天本、脾为后天本论》 十问 一问寒热二问汗,三问头身四问便; 五问饮食六问胸,七聋八渴俱当辨; 九问旧病十问因,再兼服药参机变; 妇人尤必问经期,迟速闭崩皆可见; 再添片语告儿科,天花麻疹全占验。

——〔清〕陈修园《医生实在易?问证诗》 凡医者之于病人,必事事体贴,如若身受之,而后用药无误。医之为道,全在身考。

——〔清〕徐灵胎《慎疾刍言;用药》 暴眩为风火与痰,渐眩为上虚气陷。 ——〔清〕陈修园《医学实在易》 土虚木必摇 ——〔清〕尤在泾《静香楼医案》 肝风上升于巅顶,原属阴亏;痰浊弥漫于中宫,多因脾弱。

——〔清〕王旭高《王旭高医案》 诸风掉眩,皆属于肝。 ——《内经》”至真要大论” 无虚不能作眩。

——〔明〕张介宾《景岳全书》 无痰则不作眩。 ——〔元〕朱丹溪《丹溪心法》 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,邪之所凑,其气必虚! 天人和一。

见病医病,医家大忌! 病有标本,多有本病不现而标病见者,有标本相反不相符者, 若见一证即医一证,必然有失。唯见一证,而能求其证之所以然,则本可识矣。

——〔明〕周慎斋 治病必先识病,识病然后议药。 ——〔清〕喻嘉言《寓意草;先议病后议药》 病经议明,则有是病即有是药,病千变药亦千变。

必伏其所主,而先其所因。 ——《素问;至真要大论》 ( 张景岳注云:“必伏其所主者,制病之本也。

先其所因者,求病之由也。”) 有诸内必形诸外,观其外可知其内。

——〔清〕周杓元《温证指归;望色论》 病痰饮者,当以温药和之。 ——张仲景 舌以候元气之盛衰,苔以察病症之浅深。

——〔清〕俞根初《重订通俗伤寒论;伤寒脉舌》 辨舌质,可诀五脏之虚实;视舌苔,可察六淫之浅深。 ——〔近代〕曹炳章《辨舌指南;辨舌总论》 观舌本,可验其阴阳虚实;审苔垢,即知其邪之寒热浅深也。

——〔清〕章虚谷《医门棒喝》 谨察间甚,以意调之,间者并行,甚者独行。 ——《素问;标本病传论》 ( 张景岳注云:“病浅者可以兼治,故曰并行。

病甚者难容杂乱,故曰独行。”) 寸尺弱,勿汗。

寸脉弱者,不可发汗,汗则亡阳;尺脉弱者,不可发汗,汗则亡阴。 ——〔清〕程钟龄《医学心悟;医门八法;论汗法》 汗也者,合阳气、阴精蒸化而出者也。

汗之为物,以阳气为运用,以阴精为材料。 ——〔清〕吴鞠通《温病条辨;汗论》 阴虚之热者,宜壮水以平之;无根之热者,宜益火以培之。

——〔明〕张景岳《景岳全书匮;寒热》 治上消者,宜润其肺,兼清其胃;治中者,宜清其胃,兼滋其肾;治下消者,宜滋其肾,兼补其肺。 ——〔清〕程钟龄《医学心悟;三消》 内之证或不及其外,外之证则必根于其内。

——〔现代〕明坚《医林掇英;外病求内在之根源》 治外感如将,治内伤如相。 ——〔清〕吴鞠通《温病条辨;杂说;治病法论》 治外感如将,贵在猛峻;治内伤如相,贵在圆通。

症/?征也,瘕者假也。 征者,成形而坚定不移者是也;假者,无形而可聚可散者也。

——〔明〕张景岳《景岳全书;妇人规;症瘕类》 症?瘕与积聚异名同病。 症?者,有形可征,坚硬不移,痛有定处,病属血分; 瘕者,聚散无常,推之可移,痛无定处,病属气分。

积;聚 积者积垒之谓,由渐而成者也; 聚者聚散之谓,作止不常者也。 ——〔明〕张景岳《景岳全书;杂证谟;积聚》 积血聚气 积者,推之不移,成于五脏,多属血病; 聚者,推之则移,成于六腑,多属气病。

——〔清〕程钟龄《医学心悟;积聚》 第二部分 木热则流脂,肝热未有不见痰者! 心肾;虚寒虚热 取心者不必齐以热,取肾者不必齐以寒;但益心之阳,寒亦通行,强肾之阴,热之犹可。 ——唐;王冰《素问;至真要大论》注文 表;里 病在于表,毋攻于里,恐表邪乘虚陷入于里也;病在于里,毋虚其表,恐汗多亡阳也。

——〔明〕李中梓《医宗必读;辨治***论》 外感法仲景,内伤法东垣;热病用河间,杂病用丹溪。 ——〔明〕王纶《明医杂著;医论》 呕苦知邪在胆,吐酸识火入肝。

——〔清〕李用粹《证治汇补;胸膈门;呕吐》 胆热移脑为鼻渊;肝热转肺为鼻痔。 ——〔清〕王旭高《环溪草堂医案;诸窍门》 肚腹三里留, 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 面口合谷收 —-四总穴歌 凡血枯经闭者,当求生血之源,源在胃也; 。

分享到 :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