孙之獬(xiè),字龙拂(bì),山东省淄川县(今淄博市博山区白塔镇大庄村)人。獬应该是来自传说中的异兽——獬豸(xiè zhì),这种异兽能辨曲直,见有人争斗就用角去顶坏人。名字很不错,可见家人起名的时候也想让孙之獬做一个能辨曲直的人,然而他好像没能做到。
其生于万历19年(1591年),在这一年似乎没有什么大事发生,内阁首辅申时行辞职;汤若望出生;日本丰臣秀吉酝酿战争,整军备战,准备先征朝鲜,再占中国;当然这一切都与孙之獬无关,毕竟他当时还只是个细胞。
天启二年(1622年)孙之獬中进士(三甲235名),起初被任命为为庶吉士,后来又做了翰林院检讨。不久回家奔父丧,期满除服后,升任翰林院侍讲。天启七年(1627年)受命任顺天府乡试考宫。
从历史角度看孙先生一共干了四件事,容我大致介绍下。
一、争毁要典(以争毁三朝要典入逆案,削籍。)
这里的要典是指《三朝要典》,是由大太监魏忠贤主持,魏忠贤党羽编纂,并由天启皇帝朱由检作序的一本书。图书内容包括万历后期的梃击案、泰昌(一月皇帝朱常洛)时期的红丸案、天启帝即位之际的移宫案,据说万历到天启之间的《实录》有关三案的记述全都参照了《要典》。(要典严重损害了东林党人的形象,深受东林党人所厌恶)
天启七年八月,崇祯皇帝朱由检即位,随机崇祯皇帝无视了哥哥的遗言,随手做掉了魏忠贤(十一月,上吊自尽,后被开馆戮尸),又追究相关党羽的罪过。看到“阉党”倒台,各个“正直”要员突然发起攻击,纷纷要求毁掉《三朝要典》。十二月,孙之獬上奏崇祯,“《要典》,近谓逆魏禁锢人才之书,意祖宗在天之灵,忾然不安。乞皇上亲序其首,仍命史馆以处分魏、崔事附录,庶《要典》自明,逆党自正矣。”即不赞成有的官员对《要典》的攻击,并请求崇祯帝亲自为《要典》作序,用以回击这部分人。
崇祯元年(1628年)五月,崇祯帝下旨焚毁《要典》,孙之獬听说之后,到东阁(明朝 两代大学士殿阁之一)去力谏,说“一定不能毁了要典啊”,说完之后还放声痛哭。退朝后,孙之獬上书皇帝不能毁要典的即:“皇上同枝继立,非有胜国之扫除,何必如此忍心狠手?于祖考则失孝,于熹庙则失友,是明咎皇上以不孝不友矣!”意思是你刚即位就把你哥哥下旨并作序的书毁了,这是不孝啊。八月,朝廷“削孙之獬籍”,让他回乡居住。
先说说此时孙先生的为人哈,崇祯下令毁三朝要典,前同事纷纷落井下石,这时候竟然能够直言上书(据说一共有两个人反对毁要典),不能不说孙先生没有勇气吧?其反对理由(不孝),也算勉强站的住脚吧,为什么崇祯还是要毁掉三朝要典呢?这也能看出来东林党势力的死灰复燃吧。
再说说逆案,这个真有点扯淡,我觉得就是东林党的反攻倒算,大致分为以下几类都被列入逆案。
1.首逆(魏忠贤、客氏):凌迟、开馆凌迟。
2.首逆同谋(崔呈秀等):谋大逆凌迟
3.交结近侍(刘志选等):秋后处斩
4. 交结近侍次等(魏广微等):充军。
第4条罪名我给解释下哈,比如闫鸣泰,这个人在对蒙古关系上还是有一定作用点,因为“颂美”魏忠贤,就被充军
5. 逆孽军犯
6. 交结近侍又次等
7. 谄附拥戴
按照这个标准,真要深究得牵连多少人,这也是东林党们干的好事,都说阉党狠,东林党们也不遑多让吧。另外哈,袁崇焕也上书给魏忠贤立生祠,但是袁崇焕与东林党关系比较近没被清算,其实无非是党同伐异,这也是明朝灭亡的原因吧。
回到正题,孙之獬在这里被归为逆党,反正我觉得很扯淡,但从另一方面讲,也很有勇气,就像之前说的,我们不能以脸谱化来看待历史人物,每个人都是多样的。
二、留头不留发,留发不留头
古人对头发的执念是很深的,就像孝经里说的“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,不敢毁伤,孝之始也。立身行道,扬名后世,以显父母,孝之终也”。
要先弄清一个问题,“剃发易服”政策是否是孙之獬首倡实施的?
顺治元年(1644年)四月二十二日,清军打败李自成进入山海关的第一天就下令剃头。五月初一日,摄政王多尔衮率领清军过通州,知州迎降,多尔衮“谕令剃发”。
也是五月,清世祖福林下令““令兵部传檄直省郡县,归顺者官吏进秩,军民免迁徙,文武大吏籍户口钱粮兵马亲赉至京,观望者讨之。故明诸王来归者,不夺其爵。在京职官及避贼(李自成)隐匿者,各以名闻录用 ,卒伍欲归农者听之”意思是你原来干啥还让你干啥,甚至能升迁。山东巡抚方大猷推荐孙之獬当官,朝廷原职录用,十一月,升为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讲学士。
从时间上看,也不能是孙之獬提出来的,但是有一点不能否认,当官后孙之獬便积极响应国家号召,上表说:“臣妻放足独先,阖家剃发效满制。”就凭这一点,列入贰臣传就毫无异议。五月份的剃发令由于大家(吴三桂也反对)的强烈反对,就暂缓实施了。孙之獬在朝廷上就很不自在,当时投降清朝的明臣,都是之前的衣冠发饰,而孙之獬跟满人装束一样,然而满人又觉得他不是满人,所以大家都不跟他站一块,这个让孙之獬极其的羞愧尴尬,于是上书皇帝:“陛下平定中国,万事鼎新,而衣冠束发之制,独存汉旧,此乃陛下从中国,非中国从陛下也。”顺治帝看后,颇受震动,深叹曰:“不意降臣中有作此说者。”(徐珂的《清稗类钞·孙之獬改装》)
从这一点看,孙之獬实为汉奸,中国自古就有夷夏之辩,孙之獬上书因改朝换代而替服易发实为汉奸的着实证据。后来有人辩解说,是为了增强民族认同感,如果是这样,清朝人为什么不改用汉制,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认同。
三、招抚江西
身为降臣,最大的好处是可以作为招牌去安抚还没有投降的人,也不知道孙之獬拖着一个金钱鼠尾的发型见到老同事、同学时的感受,和其他人的感受。
孙之獬到达江西后与相关人员去了许真君祠 ,与当地首领折箭发誓,说服他们顺从清廷。反正是做出了点成绩,后来因私自给军官加官被罢免。
四、死亡
顺治三年秋,山东爆发了谢迁领导的农民起义,恰巧孙之獬被罢官后又回到了老家,也恰巧当时清廷惧怕地方发生武装叛乱,收缴了当地官兵和民间的武器,当地人和官军拿木棍与起义军作战,据说
孙之獬听到城破的消息,率领家人与入城义军士兵展开殊死搏斗。因筋疲力尽,无力继续战斗,孙之獬只好退入自己的住宅。穿上官服 ,向北遥拜后,欲悬梁 自尽。正在此时,义军蜂拥而至,闯入内宅,将孙之獬救下,捆绑起来,押解到县衙,想要劝降他,孙之獬只求速死,起义军用他的孙子威胁他,孙之獬宁死不屈,然后大骂义军,后来起义军将他孙子的头一个个的砍下来,并且把他嘴都缝上了,他还呜咽(疑似叫骂),在这次事变中,孙之獬家有八人殉难。其中孙之獬大儿子孙珀龄的3个儿子、二儿子孙琰龄的1个儿子被义军砍死。孙琰龄的妻子和2个女儿被掳后,怕遭受凌辱,相继跳井而死。《淄川县志》对此事件有详细记录。
孙之獬死后,巡抚张儒秀上奏:土贼丁可泽勾引叛贼谢迁等陷淄川县,原任招抚江西兵部尚书孙之獬被贼肢解死。
孙之獬的死讯传到京城,顺治帝给吏部下旨,讨论抚恤之事。侍郎陈名夏 等建议恢复孙之獬的原有官职,并给予抚恤;马光辉等建议,孙之獬已被削去官籍,不应当给予抚恤。顺治帝最后采用了马光辉的建议,没有给予孙之獬任何抚恤。
其实我觉得哈,上面的斜体字有些过于详细了,我是持质疑态度的,如果孙之獬真的这么忠烈,为啥要投效清朝呢?既然投效清朝,又如何不能投效义军呢?再者如果孙之獬真的这样国家能不加以安抚吗?(对清朝来说是满门忠烈)
总之来说,孙之獬是个有个性的人,曾经为了某些信念(如保护三朝要典)而斗争,也曾经因为积极主动迎奉新朝、剃发易服而被绑在耻辱柱上,在孙死后,顾炎武奋笔写《淄川行》以做庆贺。由此可见此人让人的仇恨程度。也只能说孙之獬是个无耻的人吧,别的好像咋说也不好。